必赢官网
当前位置: biwn必赢 >> 资讯中心 >> 必赢官网 >> 正文
专访刘鸿志教授:科创路上,当自强不息,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7日 17:40    作者:biwn必赢    点击:[]

 

 

202011月,biwn必赢刘鸿志教授带队精心培育的项目——基于笼状有机硅分子的多孔高分子材料作为净水吸附剂(Porous polymeric materials, based on cage-like organosiloxanes, as adsorbents for water purification),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国际赛道全国银奖,实现山东大学国际主赛道历史突破。近日,化学院就业创业联盟对团队的指导教师刘鸿志教授进行了专访。

 

 

科研历程:付出就有收获

采访人:刘老师,您好!据我们了解,您自2011年来到山东大学,经过十年的耕耘,已经在倍半硅氧烷基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并使山东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请问当初您是如何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做出成果的呢?

刘老师: 2002-2005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时,在郑思珣教授指导下开始接触并从事倍半硅氧烷研究;博士毕业后,2006-2009年,赴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硅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艰辛探索;之后到维也纳工业大学进一步深造,合作导师是硅化学领域的翘楚,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因此,求学期间,我便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的许多杰出学者,并且非常幸运地得到诸多学术前辈的指导和提携,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我来到山大。十年间,我继续在笼型倍半硅氧烷单体的合成、功能化及其杂化材料方面作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倍半硅氧烷基多孔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突破。

采访人:刘老师,对这一段历程您有何感想?

刘老师: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吧。今年是我来山大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儿,暑往寒来,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了阶段性果实。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尤其是这次国际赛道银奖的获得,给我的团队加了油、打了气、鼓了劲。我想,这既是对我团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山东大学各级领导支持、关怀和鼓励的一种回馈。对于我和我的团队而言而,将把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不骄不躁,继续不懈地努力。我一直秉持这一观点,而且将继续这样激励自己:只有专业没做好的人,没有不好的方向;搞科学研究绝不能投机取巧,三心二意。只要慎重选择选对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应该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矢志不移,深耕细作,力求突破;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持开放态度,积极吸收、借鉴其他领域先进成果和方法。

项目参赛:办法总比困难多

采访人:就我们所知,这次您在参加“互联网+”比赛时,不断打磨、提升项目时遇到不少困难,那么,请问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在哪儿?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刘老师:这次参赛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是以往不曾遇到的困难。

首先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综合类项目,涉及到经济、财务、法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如何组织实施,如何融合各方面力量,使项目切实可行,是最难的。为此,我们邀请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加入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他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追求“1+1>2”的效应。我本人也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逐渐适应和熟悉了项目建设。在这次打磨项目中,我除了搞专业,还承担了组织管理团队运作的任务,应该说,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外籍队员的参与,面临沟通的难题。项目筹备时,正值疫情肆虐,如何与远在俄罗斯的外籍博士进行网上有效沟通,并且要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些,都给项目进展带来了极大不便。但是,我们抱定“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和帮助,逐一化解了难题。

再次,成员面临因高强度工作带来的身心不适。备战期间,我们团队不厌其烦,进行了反反复复修改、练习。团队成员甚至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纷纷生病。但是团队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帮互助,不辞辛劳,勤勤恳恳,终于挺过难关。可以说,经历的酸甜苦辣,抱回银奖的兴奋,只有当事人才会有最切身的体会。正所谓“此事可待成追忆”“好在当时无惘然”。

同时这个成果也是大团队、大协作、大攻关的结果,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合作企业等,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和配合; 我们珍惜这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更感恩为这个项目提供帮助的所有人。

项目创意:从社会需求出发

采访人:老师,您的研究是关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基础研究,那么它是如何和水净化联系在一起的呢?

刘老师:笼型硅倍半氧烷分子是一类具有笼型结构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分子,由类似二氧化硅的无机内核和外围有机基团组成,外围的有机基团可以进一步功能化,使其成为制备纳米杂化功能材料的理想平台。笼型倍半硅氧烷基杂化材料在吸附、催化、传感、液晶、光电材料、能源、医药、涂层等多个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我们把本次参赛的主题确定为,利用笼型倍半硅氧烷作为基本构筑单元来制备多孔材料,利用这种多孔材料优异的吸附性能,有效去除金属离子、染料和抗生素等污染物等。可以说,笼型倍半硅氧烷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架起桥梁的一种非常理想的子,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正是希望能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给日益严重的污水治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应该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基础研究可以对应用研究起到指导作用,而应用研究中蕴藏着许多基本科学问题,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本科生指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采访人:您认为本科生进入科创实验室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刘老师:科创应该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只要有志于培养自己的科创意识和创新精神,本科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科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最佳时机。

本科生首先应当接受系统教育。打好基本功,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不要有失偏颇。在学习之余,可以有意识地抽出一定时间去实验室,与师兄师姐或老师接触,了解科创机制和过程,培养科创意识。科创,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创新。它是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不一定弄懂什么,不一定非要立即解决项目的某个具体问题,而是要感受科创环境和氛围。因为环境很重要,只有在浓厚的科学环境接受熏陶,才有可能埋下科创的种子。一旦埋下这颗种子,就可以期待,终有一天能发芽、开花和结果。

其次是不能懈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论此时你的成绩如何,处于何种程度,都不能放弃。而应当不断努力,寻找机会。但抓住机会的根本条件或者说因素是自身的脚踏实地和不断积累。

最后,本科生应该克服恐惧心理。 科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在科创上做出贡献,本科生具备一些独特的条件,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活泼的思想,头脑中框框条条较少,有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儿,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科创所必须的。

作为山大学子,就应当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树立高远的理想和志向,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山大智慧”,做出“山大贡献”。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做起,按照点、线、面的发展规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打好基础,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驱除恐惧,培养科创意识,这就是迈出科创第一步的最好方式。

提倡本科生参加科创:天生我材必有用

采访人: 在创新创业比赛中,项目组进行的是深入的研究,本科生接触科创不久,或许一时难以融入,那么本科生在项目组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刘老师:我明白本科生同学的顾虑。比如建造一所房屋,我们既需要搬运材料的,也需要清洁卫生的。做项目就像盖房子,什么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尤其是像创新创业类是全方位的项目,不局限于科学研究。因此,本科生完全可以发挥作用,首先参与到项目中去,逐步深入。现如今的本科生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与才能,像PPT制作,文章翻译,营销策略等,这些对展示团队思想、团队成果等十分重要。

本科生最大的优势是思想没有束缚,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本科生对于新事物带有好奇心,有许多新奇想法,有时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或许就会解决困扰多年的难题。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真正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在其30~40岁左右,正是充满好奇心、探索欲强的时候。

我们在项目讨论时,可能本科生会觉得听不懂,但听不懂未必就是坏事,因为,旁观者清。这样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纠错作用。我们看不出来的小细节,他们可能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可能就会使我们获得大大的奖项。很显然,这也是科创的一部分。

另外,本科生也可以作为项目的科学思想与传播的受众。通过给本科生讲解,我们找出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地方,并以此进行修改,使其通俗易懂,就可以扩大受众面。所以,本科生一定要克服对于科创的恐惧心理,有自信,有勇气去接触科创。科创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本科生也可以为科创的方方面面做出贡献。

最后,创新创业比赛,不能以获奖为目的,而应该作为提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要保持上进的劲头,脚踏实地,深入研究。

采访人:刘老师,我们在科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类困难,这时我们应当秉持什么心理面对困难呢?

刘老师:困难的原因有许多种,比如自己的思考方法不对,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或者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者忽视一个关键因素等。这时我们可以暂时放下目前的工作,等一等,多思考,多与他人讨论,然后换个途径、思路。其实有挫折才有进步。

同时学生应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学习跨学科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的智慧,这同时也是科创的要求。如果能够听听人文社科类报告,培养一下自己的哲学的思考方式和人文素养,会更好地面对遇到的困难。

 

未来寄语

采访人:您对本科生科创实验及创新创业有什么期待与展望?

刘老师: 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己的科创意识。

重视团队的力量,相信自己,坚信团队,不要自卑,不要恐惧。

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要在读书时就真正培养起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共勉!

 

 

上一条:我院举办冬季教工健步走活动 下一条:我院举办创新创业座谈会

关闭

© 2018 版权所有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网站管理]
电话:0531-88364464 传真:0531-88564464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院长信箱:yuanzhangmail@sdu.edu.cn